DJI大疆的秘密武器:讓普通人也能拍出大片的法寶,竟然是它

DJI大疆創新

這是大疆的秘密武器

?? ?? ??

一個精彩的視頻是怎麼樣的?複雜的運鏡、平穩的畫面、流暢的過渡,每一個都不可少。
要放在之前,這可能需要專業的攝影團隊,造價高昂的拍攝設備。但放到今天,即便是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人,用一台穩定器配合手機就能夠實現,這都多虧了一項技術:智能跟隨
智能跟隨技術可以讓每個人,在沒有豐富拍攝經驗的前提下,也能快速上手,拍出環繞、刷鍋之類的運鏡效果。
相比於簡單的直拍,智能跟隨可以讓雲台自動完成對拍攝對象的跟隨和捕捉,讓主體更加的突出。你的每一次微笑、低頭、回眸,都可以被鏡頭更靈動地捕抓,視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更強。不誇張地說,它讓每一個普通人,都可以拍出電影質感般的畫面。
今天介紹的主角,就是大疆近期推出的智能跟隨3.0,從誕生起,經歷4年迭代,它已經擁有更智能、更準確的跟隨效果。
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強大的智能跟隨3.0背後,其實還藏著一段鮮有人知的“黑歷史”…

當精靈2被冠以Vision之名起,大疆就已經顯露出它在機器視覺領域的野心。2015年,初代智能跟隨的雛形成功在研究室中誕生,次年3月,精靈4正式向世界宣告:航拍無人機已進入機器視覺時代。
這是大疆首次將機器人視覺技術應用於影像創作領域的重要創舉。
作為第一代技術,智能跟隨1.0並不是特別成熟,它主要通過程序預設好的參數和算法來識別物體的主要特徵,在準確性和智能化方面,都遠遠比不上後面的版本。
不過憑藉智能跟隨1.0,當時的精靈4已經能夠識別目標對象,並且協同飛控完成空中自動構弧等操作,極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門檻。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,都是革命性的創新。
從16年至18年,大疆再度攜智能跟隨2.0問世。
這次歷時3年的跨步,人工智能所採用的深度學習算法,被成功引入到智能跟隨技術當中。
如果你聽說過AlphaGo那次震驚世界的人機圍棋大賽,是的,智能跟隨2.0正是應用了相同的技術——通過對大量物品和身體的樣本學習,它能夠更加智能而準確地識別出被攝物體。
智能跟隨2.0首次實際應用,是在御2航拍無人機上,強大的跟隨性能,讓禦2除了主動繞行之外,還實現了軌跡預測、高速跟隨等更多效果,識別能力也更為精確。
智能跟隨發展到這裡,基本已經是一個趨於完美的技術。但是大疆並未止步於此。智能跟隨2.0雖然好用,但是並非人人都能用得起。為什麼?這就要說到智能跟隨3.0。
在航拍場景中,智能跟隨技術已趨成熟,但對於距離更近的人物跟拍,面對旋轉、跳躍這些複雜的人體運動,智能跟隨2.0識別跟隨的準確性還是稍顯吃力。
針對這點,大疆引入了更科學的頭肩模型算法框架,並把學習樣本增加到千萬量級,從而覆蓋更多場景。這就是2019年推出的全新智能跟隨3.0。
基於頭肩模型算法,智能跟隨3.0可以智能識別頭部與肩部的協調關係,不僅跟隨目標時不易丟失,對於用戶的低頭、轉身、跳躍等豐富的動作變化,都可以被捕抓到。
而且,採用頭肩算法的智能跟隨3.0,從遠到近都能夠精準識別判斷,相比身體與臉部識別而言,能給用戶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。
當然,智能跟隨3.0最有意義的地方還不僅於此。
在這個全民vlog的時代,每個人都亟需一個功能強大且操作門檻低的拍攝設備。而智能跟隨3.0,就實現了這一點。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,人人都用得起的人工智能。
之所以說它變得“人人用得起”,是因為之前的智能跟隨技術,因為涉及龐大的計算量,必須依靠特定的硬件模塊才能實現,所以基本只能應用在無人機產品上,使用門檻相對較高。
而智能跟隨3.0極大優化了算法,在保持算法精度的前提下,使得技術更加的輕量化,讓即便是芯片能力稍遜的千元手機,都可以用上這個功能。
像是今年發布的靈眸手機雲台3、如影SC以及如影S (需升級至最新固件),都應用了這項技術。只要搭配任何有計算能力的手機,就可以輕鬆使用這項技術。
一直保持創新力,永遠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。這是大疆能夠不斷更新產品、迭代技術的原動力。
在智能跟隨的應用方面,無論是應用深度還是應用規模,我們都保持在業界領先地位。而我們的腳步,也絕不會止步於此。
未來的智能跟隨技術,也許可以實現同時跟隨多個目標,在多人拍攝的環境下也能保持完美構圖。又或許可以在跟隨中拓展手勢識別,只用雙手做出簡單動作,就能實現更多樣化更有創意的玩法。亦或許不再依托第三方設備,讓雲台長一雙眼睛,依靠自己就能夠實現智能跟隨……
我們可以一起期待,屬於大疆的下一個“不可能”。